人和人之间最后能走多远,表面上好像跟感情的深浅有关系,实际上不是,而是跟价值观,以及彼此价值的匹配度有关系,还有就是跟彼此能否持续满足对方的需求有关系。 只有大部分价值观相同的人,才能更和谐的交往和相处共事;价值观不同的人,终究都会分道扬镳。但只有价值的共振还不够,还得彼此能够为对方提供价值。 成年
这个世界上没那么多所谓的真爱。真爱这种东西,更多只存在于父母和子女之间,但也并非全部。有的父母不爱孩子,有的孩子也不爱父母,人性本就复杂。 大多数人所说的 “爱”,最终会被发现不过是人们在某个当下的各有所需。当彼此在对方身上失去需求时,所谓的 “爱” 与 “感情” 便会消失或淡化,这很残酷。 所谓的
“真正能够长期维持下去的关系,不是靠很强烈的爱,以及很大量的付出,而是靠很少的攻击,很少的对抗,很少的索取,很少的强人所难。” 关系破碎的根源:对抗与冲突 两个人的关系破碎,往往从双方变得越来越对抗、冲突开始。这种冲突的根源,是每个人身上存在的匮乏与柔弱 —— 内心觉得 “我不够好” 的匮乏者,通常
在爱的旅程中,遗憾有时不期而至。 我们曾在某个路口与心动撞个满怀,也可能在某个黄昏目送着背影消失于人海。那些未说出口的告白、擦肩而过的缘分、或是走到尽头的关系,都曾在时光里刻下深浅不一的印记。指尖触碰到回忆时,仍会泛起微涩的怅然 —— 原来爱到深处,连遗憾都带着沉甸甸的重量。
谈钱不伤感情,不谈钱才伤感情。越不想与你进行价值置换的人,越喜欢用 “感情” 和 “人情” 来逃避付出 ,喜欢谈感情、谈交情的人,并非因为重情重义,只是想借着 “情” 占便宜,让别人吃亏而已。 没有价值互换,就没有真正的感情;反过来说,有了互换,才能拉近和促进彼此的关系。交换与感情并不冲突,而越是持
喜新厌旧和趋吉避凶都是人的本能,从 “道” 的角度去看,符合人性规律;过多从感情的角度去评价,是不理智且不成熟的。 人类有了单车,就不会再选择骑马;有了摩托车,就不会再骑单车;有了汽车,就较少有人去骑摩托车 —— 因为汽车更快、更安全。从农村走出去的年轻人见识到了大城市的环境和发展机会,就不会再回农
这句话里藏着太多的不甘与刺痛 —— 像亲手养大的树苗,枝繁叶茂时却被别人摘走果实。这种培养皿式失恋的痛苦,本质是对沉没成本的惋惜,对情感错位的不甘,更是对真心错付的自我质疑。我们可以试着从三个维度拆解这种情绪,或许能让你看见藏在遗憾背后的成长密码: 一、“教会” 的错觉:爱是无法被灌输的